从外卖诗人王计兵到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,再到由各行各业劳动者构成的写作群体……近几年,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“素人写作者”的书写,打破文字发表的壁垒,打破固有的文学圈层,获得了被看到、被阅读的机会,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。
素人写作之所以能抵达人心东南配资,关键在于那份未经雕琢的生活质感。外卖诗人王计兵在送餐间隙写下《赶时间的人》,那些“用双脚丈量城市/用汗水浇灌订单”的诗句,道尽了这个时代奔波者的辛酸与坚韧;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用最质朴的文字记录乡村生活,让山野间的烟火气息跃然纸上;还有无数工人、农民、快递员、小店店主,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的故事。这些来自生活现场的文本,或许不够精致,却因真实而动人——它们记录着劳动者的汗水、异乡人的乡愁、小人物的悲欢,构成了最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数字化技术的发展,让这场素人书写“文学革命”得以生长。随着微信公众号“赞赏”功能、豆瓣“日记”板块、抖音的“文字视频”等这些新时代“文学基础设施”的建设,传统出版业的门槛限制被打破,让每一个普通人的文字都可能被看到。据《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》显示,各类网络平台上活跃的素人创作者已超过4000万,他们创作的文字总量是传统文学期刊发表量的数百倍。如今,只需轻点“发送”按钮,文字便可以穿透传统文学场域的圈层壁垒,抵达更多读者,让生活记录成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。
展开剩余40%其实东南配资,文学不仅源于生活,更应该属于生活。过去,我们总觉得文学是高高在上的艺术,是作家在书斋里精心雕琢的产物,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。但如今,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——可能是朋友圈里的一段心情随笔,可能是深夜写下的一首小诗,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生活故事。它们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常态。当写作成为日常的表达方式,我们突然发现:原来文学不需要刻意追求“高大上”,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时刻、真挚的情感,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学素材。
数字化时代,文学有了更深的触角,也让文化浸染越来越深。过去只能在书店精装书架上看到的文字,如今通过短视频、公众号、网络社区,像春雨般渗入每个人的日常。地铁上刷手机的中年人可能在读一篇工厂老师傅写的散文,外卖小哥休息时随手记录的诗句可能被转发上万次。这些带着生活体温的文字,正在编织出一张更丰富、更真实的文化地图,让每个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坐标。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给文学带来的最宝贵礼物:让书写回归平凡,让平凡成为诗篇。
作者| 魏晓敏
审核 | 陈立民东南配资
鼎冠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